在军营中,战士们每天都要经历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以锤炼出钢铁般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然而,高强度的训练往往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军事训练伤便是其中之一。这些训练伤不仅影响着战士们的健康,还可能制约他们的战斗力。那么,当战士们从战场回到诊室,我们该如何为他们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案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既严肃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话题。
军事训练伤,顾名思义,是指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组织结构或器官损伤。这些损伤既包括软组织损伤,如肌肉拉伤、韧带撕裂,也包括骨损伤,如骨折、应力性骨折等。在军事训练中,足踝、膝关节、髋关节等下肢部位是损伤的高发区。
训练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适宜的训练强度、频率,不合理的训练动作,以及训练场地的安全隐患等。新兵由于训练经验不足、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其训练伤的发生率往往高于老兵。此外,冬季由于气温低、肌肉僵硬,训练伤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当战士们在训练中受伤时,第一时间的紧急救治至关重要。对于骨折等严重训练伤,应立即采取固定、止血等措施,并迅速送往医疗单位进行紧急救治。而对于一些较轻的软组织损伤,如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则可以通过现场初步处理来缓解症状。
紧急医疗援助与初步应对措施的核心原则涵盖有防护、静养、冷敷、施加压力包扎以及抬高受伤部位。其中,对受伤肢体的妥善防护旨在预防进一步的意外伤害;静养则是为了让受损的组织得到充分的修复时间;冷敷可以缩小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加压包扎则有助于进一步减少肿胀,同时保护受伤部位;抬高患肢则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在紧急救治与初步处理后,战士们便进入了康复阶段。军事训练伤的康复方案需要兼顾科学性与人文关怀,既要确保康复效果,又要关注战士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每个战士的身体状况、受伤程度和恢复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至关重要。康复计划应根据战士的具体伤情、身体状况和训练需求来制定,包括康复目标、康复时间、康复方法和康复评估等内容。
依据伤害演变的不同阶段,恢复过程可以细化为初始康复期、进展康复阶段以及最终康复阶段这三个连续的部分。
初始康复期(伤后48小时内):此时患处通常会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症状。处理原则以RICE原则(保护、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为主。此外,还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如超声波、微波等,来进一步缓解疼痛和肿胀。
进展康复阶段(伤后48~72小时后):在这个阶段,急性炎症的表现开始慢慢减弱,然而受伤区域仍然留存有血液淤积和肿胀的现象。此时,适度地引入承重练习与恢复性训练,对于肌肉组织和骨骼结构的复原是大有裨益的。在进行承重活动时,应当采取一种逐步增加重量的方法,以防止因负担过重而再次引发伤害。康复训练则包括关节活动度练习、肌肉力量训练等,以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力量。
最终康复阶段(伤后7天后):在这个阶段,原本显著的疼痛与肿胀症状已大幅度减轻,甚至完全消失,但可能会遇到肌肉力量减弱、关节灵活性降低等新问题。为了全面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此时期应当强化肌肉强化训练、关节活动范围恢复练习、以及肌肉伸展与柔韧性提升训练等多个方面。
在军事训练中,战士们往往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有时难以立即获得专业的医疗救助。因此,掌握一些自治互治技术对于战士们来说至关重要。
自治互治技术是指徒手或应用简单器械,并配合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对轻度训练伤进行治疗的方法。例如,对于踝关节扭伤,可以采用滚轴滚动按压小腿前外侧肌肉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对于髋关节疼痛,则可以将按摩球放置在髋关节外侧与墙面之间,用髋关节外侧挤压按摩球来缓解症状。此外,湿热敷、拔罐、体内束腰动作等方法也可以用于缓解腰部疼痛。
虽然康复方案对于治疗军事训练伤至关重要,但预防始终是最好的治疗。科学训练是预防训练损伤的关键。
加强安全卫生教育:普及科学训练知识,让战士们了解训练伤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同时,加强训练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损伤征兆。
科学组织和实施训练:确保锻炼的强度级别、持续时间以及进行的频次能够与个体的生理机能与解剖结构特征相匹配,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有氧耐力训练的强度应以训练时心率在适宜范围内为宜;力量训练后应给予足够的恢复时间等。
定期检查训练场地和设备:确保其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及时修复损坏的设备,消除安全隐患。
从战场到诊室,军事训练伤的康复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性与人文关怀并重。通过紧急救治与初步处理、个性化康复计划、分阶段康复流程、自治互治技术以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为战士们提供一套全面有效的康复方案。同时,加强预防工作也是降低训练伤发生率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共同为战士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让他们在战场上更加勇敢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