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等都是青少年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它们是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性要素,也给科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青少年创造力要素的养成不但需要学校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还需要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我们应该从教育生态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场景中的科学教育生态,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科学教育“生态圈”。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和心理社会学发展研究,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旺盛、乐于探究,认知层次的推理、抽象、分析等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科学创造力发展迅速。科学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和科学思维等心智成长特性,发展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促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出现不但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体,更需要促进创新的生态系统。正如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所说,“创造力不是发生在某个人头脑中的思想活动,而是发生在人们的思想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中,它是一种系统性的现象,而非个人现象”。
学生的科学学习,既包含在学校中的正式学习,也包含在家庭和社会不同场所的非正式学习。要实现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目标,应该从系统性出发,建构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的科学教育新生态。
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来看,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生态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优化和发展。以下就家庭、学校和社会科学教育生态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家庭科学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科学教育生态。家庭科学教育普及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家庭科学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家长在发展和保持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和支持学生科学探究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都存在诸多不足,家庭的科学教育小生态建设需要加强。
第二,学校科学教育受应试化导向影响,还没有形成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需要的科学教育生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导向严重影响了科学教育的正常开展。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小学仍然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导致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初中、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则以中考和高考为主要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习题练习为主,有效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无法成为科学教育的常态。对于参加学科竞赛的科技特长生,没有从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专门性培养,而是更多采取超前学习、题海战术等应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第三,学校和社会普遍对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的意识不强、效果不佳,不能有效发挥科学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协同育人的合力。首先,科学家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专家资源,较少深度参与到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中。科学家在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中占比较高,但很少有科学家长期深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一线,在长期性和制度性地参与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还有局限性。其次,科技场馆和科研机构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联动、合作的制度不够健全。大中小学校合作、校馆合作、校企合作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形式较单一、内容较匮乏,多以实地参观和浅层次体验为主。一项有21个省份参与的调查显示,超过46.%的受访学生表示本学期从未参加过科研机构或相关馆院组织的科普类活动,20%的受访学生表示本学期只参加过1次科普类活动。
结合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规律及我国科学教育的现实情况,科学教育要做到有力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应该着眼于科学教育生态建构,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圈”。“生态圈”意味着教育不再是孤立、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涵盖校园、家庭与社会诸多环节的综合系统,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科学教育条件、环境和氛围。
一是加强家庭科学教育生态建设。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信念和参与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家庭对孩子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方面职业意愿都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家长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儿童参与非正式科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和探究。首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科普活动和数字资源等,提升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特别是从非正式学习理论出发,开发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能力提升课程,发展家长的科学教育素养。其次,针对家庭科学教育的需要,开发科学教育教材、平台和资源,如提供在线数字资源库,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社区科学活动中心和科学教育场馆。
二是加强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学校是发展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场域。在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学校科学教育的宏观引导,以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变革为突破口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培养。要重构科学教育评价目标,将科学思维和科学创造力作为科学教育评价的核心目标;要发展科学教育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要拓宽科学教育评价主体,让科学家、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评价主体。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的能动性,从学校自身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出发营造良好的生态。不但要加强学校内部的科学实验室、学习空间等科学教育设施设备建设,还要主动与科技场馆、科研机构合作,有效利用校外专家资源、活动空间、场地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开展科学实践的平台。要充分重视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形成具有深厚的跨学科素养和科学教育能力的科学教师队伍。要加强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注重教育形式的灵活、生动,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真正享受科学、爱上科学。
三是构建社会的大科学教育生态。以社会视角开展科学教育生态建设,关键是调动社会主体的深入有效参与,形成良性的协同机制。其一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科学馆等场馆的科学教育优势,结合科学教育发展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发和利用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资源,实现与学校和家庭的联动。其二是发挥媒体、影视作品的作用,具有科学教育功能的影视节目不但可以成为科学教育素材,还能营造整体性的社会环境,对科学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三是加强科学产业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教融合是促进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方式,要注重结合产业发展和生产实际开发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在丰富的科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