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聚力 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领学生心智成长”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行业动态     |      2024-06-20 19:03

  5月27-28日,由陕西省教育学会与《教育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领学生心智成长”会议在西安举行。《教育家》杂志社副社长李功毅、陕西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研究部主任金焰、《教育家》杂志社副总裁王俊文、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王洁、沈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杨晓松等嘉宾出席会议,心理学、脑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及应对办法作讲座。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基层的扎实推进贡献智慧力量。

  “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弱点和损伤,还应研究优势与美德。治疗不仅要修复受损的部分,还要滋养我们内心最好的部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喻丰在以《读懂孩子的喜怒哀乐》为主题的讲座中,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解读。他介绍了如何通过面部表情正确识别情绪,同时提出不能通过矫正孩子的缺点来进行教育,而要从其表现出来的优势去引导启发。积极心理学倡导发挥优势,积极动机会带给人们满足、幸福及希望,这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重要原因。

  网瘾症临床和心理治疗专家、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前副主任和心理医生总督导银娟以《青少年沉迷屏幕,教师何为》为题作报告。她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当下未成年人面临的电子环境、电子沉迷、所需的在线支持、学校电子教育等进行解析,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对网络成瘾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进行系统讲解。“很多青少年沉迷网络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带来的压力。”银娟提出,正面的电子使用不会沉迷,负面的电子使用才会沉迷,但对未成年人而言,自己探索正面电子使用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的在线支持。“学校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银娟认为网络素养教育包括细化虚拟空间的成长难题、内化屏幕使用智慧、强化正面电子生活的能力,同时结合真实案例介绍了详细的操作方法。

  为丰富活动形式,多维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本次会议邀请多位一线教师、校长、研究人员以圆桌论坛形式进行经验分享。5月27日下午的圆桌论坛以“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为主题,金焰及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团结路小学校长孟彤玥、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熊剑宁、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唐恩厚围绕信息时代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场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让现场观众认识到信息化将是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28日上午的圆桌论坛以“挫折教育”为主题进行研讨,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助理(初中部校长)苏芸茹主持,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学能与心理发展专委会教师张萍、辽宁省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董巍、石家庄市东苑小学池彦辉,围绕如何正确理解“挫折教育”、如何引导家长科学育儿、教师如何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灵导师”展开讨论并分享经验,为现场观众带来关于“挫折教育”的更多实施路径与思考启发。

  少年儿童时期是每个人成长阶段的重要时刻,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教师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陕西省教育督导学会特聘专家、秦都林凯城小学副校长李小强以《从“心”出发,遇见教育》为题作讲座,带来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身为学校管理者之一,李小强对此深有感触。据介绍,秦都林凯城小学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两翼,注重将心理学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创新课程内容,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育人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徐光兴以“儿童游戏心理健康辅导”为题作线上讲座,对儿童情绪障碍、游戏对儿童身心成长的开发与助益、自闭症的治疗与应对等问题进行了专业解析,引导教师深刻领会游戏背后的设计原理,并提出“玩商”的定义与意义。据介绍,“玩商”是描述人们休闲、生活、玩乐能力的指数,是一个人玩乐方面能力的反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探索。”他认为“玩商”直接提升人们对自我生活的控制力,拓展个人价值,使人生更健康、快乐,让生活方式更元。“玩不是让儿童用玩的方式逃避现实,而是从玩的角度丰富生活。”徐光兴提出,有益的玩耍和游戏活动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徐光兴还利用最后的二十分钟时间为现场观众答疑解惑,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心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本次活动的关键词,也是老师们从全国各地奔赴西安参会的重要关切。本次活动为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阔学识眼界、打开工作思路,有效破解我国心理健康教师能力素养提升难题,引导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识别学生情绪、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全方位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